賞鯨情報

狂賀!!! 地域振興大賞入圍三項

港口的早晨和傍晚,最容易讓人心情放空。
有時風從山那邊吹過來,有時從海那邊吹過來。
沒有特別的氣味,就是風。
船停著的時候,繩子綁好,船長坐在甲板邊上看著碼頭。
如果剛好有人經過,可能點個頭,也可能只是抬抬手。
討海人的日子,大多是這樣靜靜的。
.
在港口邊做事久了,有些話不太會說出口。
比方說「地方創生」這四個字。
畢竟平常最常被問的問題,其實很簡單:
「我會暈船嗎?」「今天看得到鯨魚嗎?」
「哪個時段出海比較好?」
這才是日常。
.
但也有一些,比這些更不容易被看見的事情。
像是把船開出去之前,一定要確認油量和方向盤等是否正常
像是把繩子拋出後讓客人下船之前,會再次檢查打結沒有鬆脫
沒有人會特別注意,卻是每一天重複著的動作。
.
就像是我們知道自己出生就該做的事,是刻在生命裡的事。
而有一天,這樣的事情被看見了。
像船身上那一排排劃過鹽水的痕跡,
看似什麼也沒有,
卻日積月累,成為時間的樣子。
.............
.
昨天傍晚!
我們收到台灣地域振興聯盟的通知
多羅滿賞鯨,入圍三項地域振興大賞獎項
 
 
.
其實這不是甚麼炫耀的事情。
畢竟27年,從來沒有想著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
透過帶人出海,在每一趟航程裡,跟大家一起學著怎麼看海洋,
怎麼理解這片地方的生態。
環境教育、公民科學、社會企業,
有些詞可能有人會專程寫在企劃案裡,
我們則是直接寫在航行紀錄簿上。
.
.......
與其說是參加比賽,
其實比較像是一場認真工作的地方人的大集合。
因為那張名單上,除了我們,還有很多名字。
.
比方:
打寶蛤/來自彰化漢寶社區,三代養殖人家,超過六十年。
臺灣手藺/推動藺草編織的團隊,成立自有品牌「臺灣手藺」。
阮劇團/在嘉義做劇場。結合傳統與實驗,把土地和劇場連起來。
好,日常/以深度旅行和永續價值為本,帶著人去部落、去村子,慢慢認識地方。
文化少年特攻隊/有點像少年漫畫裡的名字,但做的事情其實很實在。
台灣山水教育永續發展協會/從山水環境教育出發,推廣永續發展課程。
阡陌游/投入農村產業加值、策展體驗、通用設計。
......還有很多用新的團隊們
.
看到這些名字,讓整件事更令人開心
啊,原來有這麼多人,用各種多方式,在守著台灣的地方
像黃昏時分港口邊一盞還沒完全亮起來的燈,
柔柔的,卻是確實存在著的。
.
正因為多羅滿一路走到現在,不是因為自己多厲害。
是因為有很多人一起,包括食魚教育的龍哥斯特、用在地農特產品的潘朵拉烘培,與地方上的很多小店家一起慢慢變成花蓮的一部分。
(當然!還有每一位願意搭船出海、靜靜看鯨豚的你)
.................................
是因為有這麼多人,我們才能一直努力
就算有颱風,有地震,疫情過了又再來,
海上的日子還是繼續。
......................................
.
如果這算是地方創生,那我們的方式就是:
船繼續開,人繼續學著看。
不用太快,也不用太吵。
.
入圍三項要很開心,開心的點是
我們一直默默在做的這些事情,
在這刻被評審們關心到了,
但我們更希望的是,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入圍的團隊。
地方創生,不只是某一個地方的事,
不只是某一家公司的事。
是很多很多人一起慢慢做出來的事情。
.
.
10月16日南投見。
希望那時候能跟更多朋友碰個面,喝杯茶,聊聊天。
比起站在舞台上,對我們更值得期待的是
去新竹吃燒餅,去南投認識這些團隊。
讓更多地方團隊的名字,
多被叫一聲,多被記住一次。
.
而我們這裡,港口的船,
只要好天氣,還是會繼續開。
就像每天早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