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鯨情報

|一堂寫在海上的語文課|

|一堂寫在海上的語文課|
誠摯邀請貴校學生走進自然與文學的現場
.
親愛的老師,您好:
當代語文教育的任務,早已超越語言與文法的技藝傳授。它是一種帶領學生理解世界、開展思維、並培養感知力的實踐。而我們相信,語文課的本質,是一場與世界對話的練習。
.
因此,我們設計了一堂結合文學閱讀、自然觀察與環境倫理思考的戶外語文課程,誠摯推薦給您與您的學生——
.
.
|從海的文本,到文本的海|
作家廖鴻基 × 多羅滿賞鯨 四小時海洋戶外教學方案
.....................................................
學生在課本中讀到《鬼頭刀》、《飛魚.海的故事》等文本,
所理解的不該只是字詞與修辭,
更應是作家親身在海上書寫下的感動與省思。
這門課,正是希望讓學生從閱讀走向體驗,從書頁走進海洋。
.
本課程由長年投入海洋文學與教育工作的作家廖鴻基老師親自設計並授課,
結合花蓮在地賞鯨團隊【多羅滿賞鯨】的實務經驗,
以「文本 × 自然 × 公民教育」為核心,
透過真實場域的學習,引導學生深化文學理解、提升環境感知,
並培養更完整的跨領域素養。
.
值得一提的是,廖鴻基老師曾獲頒教育部社會教育終身奉獻獎,
長年以書寫與行動實踐「將海洋帶進教育、將教育帶往海洋」的理念。
他的文字,不僅出現在課本裡,更在海面上發光。
.................................................
.
我們理解,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並非易事——
課務安排、行政申請、風險評估等,都是教師每日面對的挑戰。
因此,這套課程特別設計為可與校內課程對接、
符合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的戶外教學模組:
.
*可銜接語文科課程進度
*可作為戶外教學、校外教學主題活動
*可配合「探究與實作」、「海洋教育」、「環境教育」等計畫申請
它不僅是一堂海上的國文課,更是一場可回到教室延伸的教學實踐。
.............................................................
.
✦ 課程設計理念
本課程以「文本與世界對話」為教學核心,結合:
語文領域 × 海洋素養 × 環境體驗
目的不只是讓學生「認識大海」,
而是引導他們從課本出發,走向感官、記憶與書寫的現場。
...........................................................
.
對應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
• C1 語文表達與溝通
• C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C7 美感與藝術涵養
• C9 跨領域統整與運用
.......................................................................
.
✦ 課程架構
總長:4小時(可依學校需求調整)
地點:花蓮漁港(日式建築/鯨過多羅滿文化館+出海場域)
.
.
一、室內導引課(1小時)|海文學 × 閱讀素養
*文學導引與現場閱讀,由廖鴻基老師親授
*解讀《鬼頭刀》《飛魚》的創作背景與文本意象
*探討課本中海洋意象的現實根源,引導學生思考與提問
*延伸創作任務,鼓勵學生寫下屬於自己的「海的片段」
.
二、出海體驗課(3小時)|環境感知 × 海洋素養
*搭乘多羅滿賞鯨船隊,觀察鯨豚與太平洋海域風景(依季節安排)
*船上由廖鴻基老師導覽,進行現場分享與對話
*學生進行觀察紀錄、即席筆記與簡短自然書寫任務
*課後可延伸為寫作、報告、專題成果發表
.
✦ 適合對象
• 國中、高中語文科教師團隊
• 課程發展組欲導入跨科教學者(語文×自然×綜合)
• 大專語文、環境教育課程班級
• 欲規劃戶外閱讀、主題課程或校外教學之校園單位
..........................................
歡迎各校與我們聯絡|
報名與合作洽談:多羅滿賞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