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鯨情報

「海幫手」志工培訓課程最終場

上週六,我們說是兵分三路
是除了照常出航的賞鯨行程、
還有頭一次參加書流市集(把鯨豚故事帶進富里山上的書展),
光這兩件已經讓工作夥伴應接不暇了!
但!還有一件,
就是「海幫手」志工培訓課程最終場,也在當天進行著(苦笑)
.
上午,文龍船長用一個討海人的視角,
分享他心中的永續海洋,還有多年來與花紋海豚的相遇與觀察,
所有海上的片刻、鯨豚的呼吸與身影,
都是他每天記錄、珍視的日常。
.
接著,去年參與計畫的海幫手學長們登場,
從海上攝影到剪輯歸檔,分享怎麼把每趟航程的軌跡,
變成科學與記憶共存的影像。
加入海幫手以後,生活可能都離不開海之外,
多更多的,是對海的耐心與責任。
.
而中午過後,加了過去沒有的課程。
我們從看海,轉向了看池子裡的?
為了理解不同位置上的鯨豚照護經驗,
海幫手第三階段的實地課程,我們走進了遠雄海洋公園。
.
就因為與福爾摩沙協會要一起培育的海幫手志工,
不只是找一群能在海上寫報告、拍影像的朋友,
而是希望讓更多人能以知識與行動,
參與守護海洋的真實現場。
.
當然,我們的立場一直很清楚:
不支持以娛樂為目的的鯨豚圈養。
.
只是我們也知道,現實從來不只黑與白。
這次參訪,我們想知道:
第一線的獸醫與照護員,是怎麼照顧鯨豚?
從醫療訓練、健康監測,到擱淺救援的經驗分享,
這些知識與實務,的確讓人收穫很多。
(但老實說,看到瓶鼻海豚自動跳上磅秤、靜止配合抽血,還是覺得不可思議。)
.
我們聽見許多救援案例的細節,
從花蓮港外的阿抹,到東部海岸的各種擱淺事件,
這些專業經驗與人力,確實是台灣東部海洋保育系統中的一環。
他們也在轉型,從「訓練者」走向「照護者」,
我們看見努力,也肯定那份專業。
.
但說不複雜是騙人的。
池裡的海豚乖得讓人發毛。
這些在海上遇見的自由靈魂,怎麼會變得這麼聽話?
少了選擇、少了空間,還是牠們的樣子嗎?
.
這堂課,帶給我們更多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
鯨豚,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被人類「照顧」?
當我們談圈養議題時,批判的從來不是某一間設施,
而是人類對「表演」與「控制」的慣性。
.
所以該關注的,是更根本的想像——
如果海洋不是舞台,那牠們就應該是海的主人。
而我們呢?是不是該放下「花錢就該看到牠們」的心態,
無論是在海上、還是在任何地方?
.
台灣的制度正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