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9
書籍介紹-看山版,聽流水

來認真介紹這本書,作者趙昊雲,以海幫手的身份踏入花蓮漁港,
紀錄了花蓮港的漁民們敘述關於海的故事。
這些故事穿越時光的縫隙,從漁港的起源談到漁業的發展,
再到漁民心中那片永遠變化不居的海域,
彷彿在每一次潮汐的漣漪中,能夠看見時間與記憶的重疊。
作為一名學生,趙昊雲並沒有急於探尋學術的深奧,
而是選擇將目光鎖定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簡單卻深刻的瞬間。
用漁民們的語言、方式,講述著海流的變遷,
不僅看到了花蓮漁港的發展歷程,
也見證了漁民如何用他們的智慧與經驗理解大海,解讀海流、
潮汐與漁具的變革,
每一段紀錄的背後,都蘊含著對大海的理解和對生活的敬畏。
多羅滿賞鯨長年出海帶客人賞鯨,看過花蓮漁港的興衰變遷,
這兩年與福爾摩沙協會共同合作海洋科普調查中,
提起希望可以為漁民記錄日常漁海勞作,
探索那些討海人與這片海域之間
深厚的情感紐帶。
正因如此,協會的海幫手-昊雲的主動加入,
透過他的眼睛與筆觸,得以知道海上的人在歲月流轉中的變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海如何因人類的活動、全球氣候變遷、
以及漁業工業化等多重因素,悄然改變了漁港的面貌。
這些變化,究竟是大自然的隱秘低語?還是人類的深刻印記?
或許是兩者交織,共同塑造了人類與大海之間那份微妙的關聯。
這本書如同一扇窗,讓我們得以從漁民的視角,
重新認識我們所知道的花蓮漁港
書中的每一篇章、每一段文字,都在邀請我們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
探討人類與海之間的共生與衝突,
並從中尋找解決環境問題的可能性。
這一切的核心,無疑是對「海」的敬畏與珍惜。
在漁民的生活進程中,我們看見的是一種無言的默契——
人類與大海,從未真正分開過。
這本書正是對這種默契的詮釋,邀請我們在當下的挑戰中,
重新思考我們與這片海域的關係。
或許也可以提醒我們人類與海洋的關係,
並非只是一場單向的索取,而是一場深度的共生與合作。